孩子叛逆怎么办 学大教育让你了解孩子心理
在初中阶段,孩子进入青春叛逆期,对于家长的管教可能不是特别服气,越想要让孩子学习,孩子可能越反抗。所以天津学大教育为此专门为家长解析孩子叛逆期二三事,让家长可以在孩子叛逆期与其友好相处,有技巧的教育孩子!
首先,我们先要了解一下孩子为何如此叛逆。思维水平提高:随着孩子大脑的发育,孩子思维水平也在不断提高,出现批判性思考,开始不断质疑周围的人或事物。当这种批判性不太成熟的时候,更多地可能表现为不愿意人云亦云,希望自己与众不同的表现。而这种不断发展的思维能力,为叛逆的出现提供了心理基础和可能。

自我意识发展:天津学大教育发现孩子进入青春期后,自我意识逐渐增强,他们感到自己已经不再是小孩子了。他们希望有自己的思想,渴望独立。他们对现在这个长大的自己产生好奇,并开始审视自己。当发现自己之前的观点都是他人(可能是父母、老师)灌输的,他们便开始排斥来自家长、老师的“苦口婆心”,出现叛逆的表现。
生理方面的原因:当孩子步入青春期,中枢神经系统的活动较之前更为活跃,使得他们对来自周围的各种刺激更为敏感,反应也会更加强烈。对于家长和老师的教导,他们有可能会感到自尊心受到了伤害,因此更加不愿听从教导,“变得”叛逆。

教养方式:家长们往往特别希望将自己的人生经验传递给孩子,让孩子少走弯路,希望孩子能够按照自己总结出的“黄金法则”顺利地过完一生。但学大教育老师认为这种做法对于想要追求独立自主的青春期孩子而言,父母的控制性的言论或行为往往会激起他们的不满和抗拒,从而引发孩子的逆反心理。
青春期孩子期待的并不是一个“控制”的教育者角色,而更多的是辅助的陪伴者角色。天津学大研究表明,父母的理解交流与孩子的逆反呈负相关的关系。父母的情感温暖、积极的理解支持有助于降低青少年的逆反心理水平。

而严厉的惩罚、过分干涉、过度保护、拒绝否认则会增强青少年的逆反心理。因此,面对青春期的孩子,我们只要能够理解和尊重青春期孩子心理发展的特点,不去控制孩子,不强迫孩子按照自己的期望成长,而是相信孩子有自我成长的能力,用放松的态度陪伴孩子成长,不仅我们自己的焦虑和无力感会减少,亲子关系也会更加和谐。
比起家长说了什么,学大教育发现青春期的孩子更会去关注家长做了什么。如果家长告诉孩子的是一套,实际做的又是另一套,这常常会成为孩子反驳我们的理由。因此,相比起“言传”,更多地发挥“身教”的作用,成为孩子的榜样会更有效!




